English

石娃“背起”了什么

1998-03-1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本报北京3月12日讯(记者李丹)本以为《背起父亲上学》是一部苦戏,作者至少会用一半以上篇幅逐一展现主角背着父亲、天天风雨无阻上学、含辛茹苦、克勤克俭的故事,没料到并非如此。首都教育界人士昨天观看这部影片时发现,当影片发展至父亲瘫痪,石娃决定“背起父亲上学”时,突然嘎然而止!是影片跑题,还是留下一个久远的回想?这部影片的意义何在?教育界观众展开探讨。

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、北京80中校长刘纯朴说:一个“背”字意味深长。石娃小时候不敢过河上学,父亲曾背他过河,而在父亲、姐姐、老师的影响下,尤其是在一个个磨难中,16岁的石娃最终选择了“背起父亲上学”,这不是单纯的角色转换,而是表现出了人格的力量。石娃背起的实际上是责任和义务,是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,也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。

“背起”之后的故事不再展开,更令人想象和思索。北京宣武区教委副主任谢佳萍说:我们曾搞过一项德育调查,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满意度较低,这是值得深思的。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会长张文松说:片中人物虽遭遇坎坷,但精神昂扬向上,催人泪下,催人奋进。几个人物命运不同,但都是生活中的强者。不仅对青少年,对我们成人也很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。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,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,也没有真正与劳动和劳动人民接触过,因而忧患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明显不够,此片能给小观众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说:这部电影很感人,使我浮想连翩。仅北京市就有4%的贫困家庭,如何保证他们的子女上学?光有一个宏志班还不够,还要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,加大扶贫力度,使更多的孩子享受读书的权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